學校占地1554畝,校舍面積100萬余平米,館藏圖書280余萬冊,擁有全國高校第一家民族學博物館。校園內綠樹成蔭、花香四季,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現代建筑鱗次櫛比,湖光山色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,構成了教學、科研和生活的優美環境。
學校現有56個民族的全日制博士、碩士、本科、預科等各類學生26000余人,面向全國31個?。ㄊ?、自治區)招生,在湖北、河南、內蒙、新疆、廣西、西藏、云南、寧夏、山西等9個?。▍^)進入第一批招生,新生第一志愿錄取率超過90%,少數民族學生比例達到60%以上?,F有教職工2000余人,其中專任教師1300余人。教師中,有正副教授767人,博士、碩士生導師427人,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,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9人,省部級專家34人,擁有博士、碩士研究生學位教師比例達到89%,形成了一支數量充足、結構優化、素質較高、發展良好的師資隊伍。
學校始終堅持“面向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,為黨和國家的民族工作服務、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”的辦學宗旨,開設了10大學科門類的79個本科專業;擁有民族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7個二級學科博士點;擁有19個學術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,80個學術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,8個碩士專業(10個專業領域)學位授權點。授權學科覆蓋了除軍事學之外的其他全部12個學科門類,包括哲學、法學、文學、歷史學、經濟學、管理學、教育學、工學、理學、醫學、農學、藝術等。學?,F有省部級一級重點學科9個,二級重點學科2個,有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,7個省級品牌專業,23門國家、省級精品課程,11個國家級、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,27個省部級科研機構(實驗室、基地、中心),實驗教學儀器設備總值約2.2億元。
2008年學校成為“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”授予權單位。2011年至2013年,學校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880項,其中國家級項目205項,省部級項目346項,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165項,出版著作173部,在核心期刊以上刊物發表論文近2000篇,獲授權專利62項。學校高度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和創新能力的培養,以“篤信好學,自然寬和”的校訓激勵各族學生奮發圖強、全面發展。60余年來,學校已累計培養了11余萬名各民族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。他們遍布祖國的四面八方,為維護民族團結與穩定,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。
隨著教育改革與開放的不斷深入,學校加快了對外交流、開放辦學的步伐。目前,學校已與美國、英國、澳大利亞、加拿大、俄羅斯、德國、日本、韓國、法國等數十個國家(地區)的幾十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系。2008年學校與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聯合創辦了“孔子學院”。學校定期選派優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國外訪問、交流、學習,選派教師出國講學、進修和從事科學研究,也聘請外國專家來校執教和開展合作,擴大了學校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。
近年來學校事業獲得了飛速發展。2001年,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隨機性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;2002年更名為中南民族大學;2003年9月,成為國家民委與武漢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;2005年5月學校被國務院授予“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”榮譽稱號;2006年,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再度榮獲優秀;2008年,學校獲“國家民委文明單位”稱號;2009年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稱號;2010年獲教育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三等獎;2001年至今連續12年6次被評為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。
在新的歷史起點上,學校以黨的十八大、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,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要求、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需求和學生全面發展需要為導向,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,以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為目標,大力實施“質量立校、學科興校、人才強校、特色榮校”戰略,扎實推進學校由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轉變,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、人民更加滿意的高水平民族大學。